溫馨提示:打開微信 - 點擊右上角 + 號 - 添加朋友, 搜索 jiaotongxing 或者 交通出行網,添加關注,一網打盡各地高速、路況、地圖、ETC、違章、地鐵、公交、天氣等信息。
如何治理京津冀地區的大氣環境,這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,不能再往后拖延了。昨日舉行的全國政協提案工作情況通氣座談會通報,“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”已列入全國政協年度協商工作計劃。
2015年4月,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計劃與民建中央共同舉行“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大氣污染防治”雙周協商座談會。
據悉,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以來,全國政協委員、政協各參加單位、政協各專門委員會共提交提案6101件,經審查,立案5052件。截至2015年1月31日,已辦復立案提案5044件,辦復率為99.84%。
“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”是個老話題,近年來的全國兩會上,代表、委員們均曾提交與此有關的議案、提案。
例如,去年民建中央提交的《關于建立京津冀協作聯動機制,強力推進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的提案》提出,“全國每月公布的空氣質量較差10個城市中,河北均占5至7個。長期以重化工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,使河北省在調整生產力布局、產業結構、能源結構等方面都面臨艱巨的挑戰。”
該提案強調,“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控制的重點和難點在河北。單純依靠河北自身能力,完成國家大氣治理行動計劃的各項目標任務,還存在很大困難”。
該提案提到,在國家要求河北消減煤炭消費4000萬噸的情況下,河北天然氣約有60億立方米的缺口無法落實,應“改變河北的能源結構;科學統籌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對河北的供應分配”。
對此,民建中央提出,“依據生態補償機制原理,多渠道擴容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,對河北省重點區域按照淘汰落后產能等措施的力度實施‘以獎待補’。”
同時建議,中央政府統籌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治理,加大京津地區環境友好型產業向河北的轉移,疏散北京城市人口及其功能;建立京津冀區域統一的空氣污染防治法規、產業準入標準及污染監控網絡。
環保部門回復 制定京津冀統一環境質量目標
對于民建中央上述建議,即依據生態補償機制原理,對河北淘汰落后產能實施“以獎代補”,環保部在書面答復中稱,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設立后,用于京津冀及周邊的資金合計達135億元(2013年下撥50億元;2014年5月下撥65億元,下半年擇機再下撥20億元)。
環保部強調了生態環境補償制度遇到的一系列問題,“生態環境補償制度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”;“大氣因流動性較強,相關利益主體關系較復雜,補償主體以及權責利界定難度較大,還需要深入研究探索”。
由于提案的承辦單位為環保部,所以民建中央提出的功能疏解、產業調整方面的建議,如“京津地區環境友好型產業向河北轉移”等,環保部的書面答復沒有涉及。
環保部在書面答復中稱,按照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部署,環保部、水利部、國土資源部、住建部、農業部、國家林業局、國家海洋局等編制了《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方案》,“提出了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、長效機制和重大工程”。
環保部稱,下一步將配合有關部門,“結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,環境容量制約等因素,提出統一的環境質量目標,明確區域經濟發展任務,建立優勢互補的產業布局”。
■ 釋疑
“雙周協商座談會”能起哪些作用?
事實上,2010年PM2.5進入中國公眾視野之初,專家學者就提出,改善北京的空氣質量必須建立京津冀區域聯動機制。
全國政協將召開“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大氣污染防治”雙周協商座談會,這次座談會對于推進京津冀區域合作將有哪些推動作用?
雙周協商座談已辦26次
來自全國政協的資料顯示,雙周協商座談會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屆全國政協。1950年4月,各民主黨派、無黨派民主人士聯合發起召開雙周座談會。“當時的雙周座談會,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領袖共商國是、共同建設國家的一種很好的形式”。后因“文革”中斷。
2013年10月,新一屆全國政協時隔48年后,重啟雙周協商座談會。自此至今,已舉行了26次座談會,會議主題涉及汽車尾氣治理、推進建筑產業化、核電和清潔能源、維護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等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。例如今年的兩次座談會,主題分別為“發揮國家實驗室在原始創新中的引領作用”、殘疾人權益保障等。
“規矩”是不說虛話套話
一位參加過雙周協商座談會的司法界人士對記者說,“雙周協商座談會”的“規矩”是不說“虛話、套話”,“所以能形成真正的觀點交鋒,有時會爭論得很激烈”。他強調,雙周協商座談會的另一個“優勢”在于,與會人員的規格很高,“一方面是學界精英,一方面是部委高官。比如討論司法改革方面的問題,與會人員肯定有法學界知名的專家、學者、律師;最高法、最高檢等司法機關的相關負責人。學界精英和部委高官面對面互動,了解不同的觀點和看法,有利于國家政策的制定和調整”。
記者查詢發現,各次雙周協商座談會的“與會陣容”,均呈現上述“學界精英對話部委高官”的局面。如前不久舉行的“發揮國家實驗室在原始創新中的引領作用”座談會,與會人員就包括全國政協委員程津培、盧柯、李燦、王梅祥等十幾名專家學者;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李萌、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、財政部部長助理余蔚平、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。